摘要:依法依规加大督察执法力度,一批污染重、能耗高、技术水平低的企业被淘汰,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
这位负责人说,根据环境保护法,《管理规定》强调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单位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做到综合施策,既发挥好行政、法治手段的约束作用,又更多发挥经济、市场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保障作用,特别强调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推进。出台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15项重点举措。
做到点面结合,既整体推进,又力求重点突破。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必须看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是坚持稳中求进,一步一个脚印,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综合起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明显大于挑战。
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问题,向地方政府新交办2.3万个涉气环境问题。一是依法依规对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查处,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宣教中心党支部结合宣教工作特色,开展生态文明宣讲进机关、进国企、进高校大型宣教活动 35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队伍作风是否过硬,首先看领导,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发挥头雁作用,厅领导带头明察暗访。为了让党建和业务工作进一步融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创新,大力探索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在厅领导的带动下,各业务处室也建立了联系企业机制,真正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方案》明确,渤海综合治理以实现清洁渤海、健康渤海、安全渤海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渤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陆海统筹、城乡同治,从4个方面确定了21项具体任务。
辽宁省政府近日组织召开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辽宁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据了解,辽宁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实施综合治理,确保到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80%以上,其中,渤海辽宁段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5%左右
《方案》明确,渤海综合治理以实现清洁渤海、健康渤海、安全渤海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渤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陆海统筹、城乡同治,从4个方面确定了21项具体任务。辽宁省政府近日组织召开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辽宁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据了解,辽宁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实施综合治理,确保到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80%以上,其中,渤海辽宁段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5%左右近日,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评估考核办法》。
整改不到位的,由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相关部门约谈有关市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根据《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评估考核办法》,评估考核采用评分法,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满分均为100分,评估或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2018年至2020年度,出现1次年度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终期考核结果不得评为优秀。评估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对未通过年度评估或终期考核的地区,将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暂停审批有关地区土壤环境重点监管行业企业建设项目(民生项目与节能减排项目除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该办法提出,在评估考核中发现篡改、伪造数据的,年度评估考核确定为不合格,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2019年至2021年,每年年初对各地上年度《河北省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河北省净土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评估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提出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监督管理,对各地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评估或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出现2次不合格的,终期考核结果不得评为良好。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包括: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对未通过终期考核的地区,要加大问责力度,必要时由河北省政府领导同志约谈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出现3次不合格的,终期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防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约谈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包括: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控、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试点示范、落实各方责任及公众参与等八个方面。年度评估内容是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终期考核内容是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兼顾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构建生态屏障,4万平方公里红线区护佑京津北京正北方向180公里,丰宁,华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作为1+2城市中的一员,廊坊市是最先受益的城市。
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五年来,河北省立足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的硬仗,着力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丰宁只是河北省加快建设区域生态屏障、当好首都生态护城河的一个缩影。
创新体制机制,支撑区建设四梁八柱初步形成京津冀地区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共处一个生态单元,共享一地自然资源。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县域增资源,为百姓拓财源,如今,一道绿色屏障崛起于丰宁,协同发展的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张家口市编制完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五年来,河北省累计压减炼钢产能8223万吨、煤炭产能5801万吨、水泥产能7370万吨、平板玻璃7983万重量箱。
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河北省组织实施了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湿地草地修复与保护等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350平方公里,坡改梯面积10.3万亩。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建民介绍说,五年来,河北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五年来,河北省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立足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定位,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河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省政府制定《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和碧水、净土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生态支撑区建设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8个传输通道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3年改善42.1%,优良天数增加97天,重污染天数减少83天,为京津冀蓝天白云做出了河北贡献。
聚焦源头污染管控,河北省191座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181家省级工业园区全部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河北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着京津冀蓝天的成色。在本地配套资金和北京市对口帮扶资金共同作用下,廊坊市取缔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9200多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着力构建京津生态安全屏障,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4.05万平方公里的红线区域,护佑京津、雄安新区和华北平原,优化京津冀区域生态空间安全格局。
廊坊市大气办副主任李春元介绍。以前几乎没有互动,如今,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共同研究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交流治霾经验、联动开展环境执法。
五年来,河北省组织编制了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施方案,张家口、承德、保定市和雄安新区成功纳入国家试点范围。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京津冀三地创新体制机制,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编制《京津冀战略环境评价报告》,划定京津冀区域三线一单,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签订引滦入津和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推进水源涵养区建设与京津冀三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频频互动相呼应,河北省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
从最初的1+2城市,到2+4城市,再到2+26城市,五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区,河北省狠抓潮白河、滦河、永定河、大清河污染防治,潮河出境断面、潘大水库、引滦入津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永定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达到Ⅲ类,保障了下游京津地区用水安全。